上週在台北,課與課之間有4小時的空檔,於是偷空走進電影院,一起揪心一下。
整部電影刻劃著在那個同戀不可變提起的年代,兩位男主角那又深刻、又壓抑的情感,整部片唯一的一句言語的告白,是在30年後….兩人在國外相遇,已可以雲淡風輕談論過去時,Birdy說「我那時真的愛你耶」。
今天在臉書看見焦糖朋友的投稿,
其中一段「電影裡其實輕鬆得放過許多驚人的細節,例如電影中犧牲的都是女性和優柔氣質的男性。從永遠在扮演溝通角色的媽媽到被退學和嫁給同志的班班,他們除了可悲自己的生命外,沒有任何的戲份讓這些多重壓迫下的人講出自己的聲音,成為成就「浪漫愛情」的犧牲品。」
似乎對於沒有用太多篇幅,讓在故事中的受害女性角色得已申張正義,覺得憤憤不平,然而我的感覺是…這部電影主要目標.. 便是改編自導演親身經歷,傳達那些不得已將自己及所愛之人深鎖在櫃子裡的痛苦和無奈,要去挑剔它沒有為女性發聲,不由得讓我覺得,像是看蜘蛛人電影時抱怨鋼鐵人的內心戲太少一樣,如果想要達讓每個角色的內心糾結都要能有所評論,也許藍色水玲瓏會更適合。
而整部片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幕,是長大後的班班(魏如萱飾)與張家漢(戴立忍飾)的一段對話的最後:「早知道我就不努力了,害了我一生,也害了他….踏馬的」
一句話,貫穿全劇所有人的無奈…這深層訊息的力道,讓我覺得遠大過於給他更多篇幅來詮釋還來得強。
看電影,若要找出不足實在太容易了,對我來說….找出電影的後設訊息(meta)及側向隱喻會比評論它來有趣得多了。